让工业设计成为国家促销手段–韩国策略

正如老秀水街里的小贩们不得不面临的拆迁一样,中国的设计产业也不得不面临着这样的改变,甩掉“跟随者”,成为“原创者”;换掉“MADE”,成为“DESIGNED”。而从与中国邻近的韩国,我们也许能学到很多。韩国策略:国家的设计设计的国家

韩国设计振兴院振兴本部长朴熙勉说,设计就是时刻想着别人最想要的是什么。产品是根据消费者的满意程度来决定价值的,简洁、美观的设计能让消费者感觉舒适,从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21世纪是文化的感性时代,“促销”国家手段之一就是产品的设计。韩国的工业设计最早从1950年开始,经历了上世纪60年代的设计出口期、70年代的设计发展期,在90年代末进入设计的鼎盛时期。

翻开韩国的工业史,不难发现,无论是20世纪60年代的劳动密集型企业、70年代的中型化工企业,还是90年代的IT、通信业,又或是21世纪的新兴媒体行业,设计理念始终贯穿整个工业过程。

韩国政府认为,设计强国等于是经济强国,于是,2000年提出了“设计韩国”的战略口号。目前,韩国所拥有的设计师比率是17%,并且每年都将有36000名设计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各种设计机构服务。

韩国政府极其重视培育设计产业的大环境,在韩国,孩子们在读小学时就接触有关设计方面的课程;在户外,设计供市民游览的景点,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设计带来的乐趣;建设生活设计馆,让做家务的主妇们也能领略到设计的魅力。并且,把每年的12月,定为“设计月”,进行工业设计的展览活动。

韩国的设计尤如韩剧一样深入人心,这与政府的政策支持密不可分。政府根据企业的市场需求为企业定向培养设计人才;在设计企业的并购中给予支持,促使其向集团化方向发展;在设计研发方面,则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建立地区设计中心,消除地区间工业设计发展的差异。

政策的保护,让韩国的设计产业驶进了高速路。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设计总监关晓航说,我们要看到韩国的设计公司背后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而是整个国家的力量。国内现状:谁动了我的创意?

一位设计师一直在国内从事工业设计的工作,最近,他的一项设计在德国获得了大奖,但德国设计相关部门却要求他签署一份协议,协议的大致内容是不能把该项设计在国内亮相。因为在外国人眼中,中国的制造业太发达了,以至于到了无孔不入、让人生畏的地步。

我们凭借着模仿,摇身一变,跻身“世界工厂”之列。甚至于其他制造业国家能够做和已经做了的事情,我们能以更廉价的成本来完成。可要想成为真正的经济大国,我们需要成为一个为世界提供新产品和服务的国家。

关晓航告诉记者,现在国内的设计公司主要是以学生创业为主体。但据记者了解,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有80%都在从事非设计专业的工作。对此,关晓航表示认同,“我是1992年毕业的,我们那届只有15个学生,最后只有2个从事设计行业,其他的全都转行了。”

2000年,或许对于国内的工业设计师来说,是个转折点。2000年之前,市场对设计没有需求,各类企业根本不知道设计为何物,通常是把设计师当做美工来用;2000之后,出现了手机设计,提升了工业设计的地位,带动了工业设计的产业链。

关晓航认为,工业设计是一个量化的过程,不能只供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省市去消费,而不顾其他发展中地区,这样不仅导致了地区发展的差异,而且还拉大了工业设计的消费观念。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工业设计人员在话语权上的缺失。不管有没有政策的支持,只要市场有需求,政府就应将工作落到实处,像这样的交流论坛,第一届的主办地虽在中国,但主办方却是韩国,而且国内的中小型企业一个都不来参加。我们为什么每次都是后知后觉,总要等到别人来开发我们的市场了才醒悟。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副教授王国胜认为,政府与产业之间的链条过长是导致设计产业不能良好运作的主要原因。政府的导向虽正确,但相关部门的执行力却不强,如果政府决定要支持工业设计产业,就一定要坚定态度,表明立场,尽快出台相关的管理细则。

同时,设计师的地位也有待提高,王国胜说:“我们一直在申请设计师认证资格,提高设计师在社会上的地位,为什么法国有纪梵希,日本有三宅一生,而我们什么都没有?”

知识经济的促进,让创造力不再是华而不实的,它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入场券。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这种创造力为基础,就无法从经济上自我维持,最终只能沦为一部复制机器。韩国企业已经很娴熟地把设计运用到了战略之上,而中国还在探索中缓步前行。对此,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会秘书长黄武秀表示,国家发改委已经初步拟定了对工业设计产业的支持政策,包括资金的投入、融资的担保、免税等政策,大力鼓励建设设计机构,对请设计公司作设计的公司,所付费用政府出三分之二,企业自身出三分之一。

远离模仿,我们才能创造!也许我们的设计就在咫尺之遥。